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真的了解东北吗?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1-05-29



一、

中国人向来喜欢地域黑,但被黑的对象,一直是变化发展的。


我记得早年黑上海人的比较多,说上海人小气、排外、刻薄、斤斤计较、娘娘腔,但这几年你很少在网上看到黑上海的帖子了。


后来开始黑河南人,说河南出骗子,因为河南人穷,还喜欢到处偷井盖,但这几年你也很少听见有人说河南出骗子了,河南人似乎也不偷井盖了。

 

现在黑某个地方的人似乎成了全中国人民的共识,那就是东北。



我想代表全体东北人,问问网上这些喷子:你真的了解东北吗?



二、


满洲国时期的东北,多么辉煌啊,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新中国成立之初,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


60多年来,东北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木材、粮食等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仅黑龙江省,就累计提供了占全国1/2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随后,鞍钢烧铸了共和国的第一炉铁水和钢水,创造出钢铁工业的多个“第一”。鞍钢由此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长子”,“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武汉长江大桥、三峡水利枢纽、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重庆朝天门大桥、“神舟”载人飞船……哪里没有鞍钢的身影?


刚刚建国的时候,如果大家看过那时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个关于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文献,都会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偏居一地。"


这个"偏居一地"是什么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对东北连称呼一下都不屑的!毫无疑问的是,上海是轻工业的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左右。


而当时的东北,准确地说是辽宁,却把当时全国重工业的产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关系到国际民生的主要产品:钢材、成品油、电力、机床、军工,更高达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这样在关内手工劳动盛行的产业,辽宁仍然占到55%的份额(因为有抚顺阜新这两个当时在亚洲无可匹敌的露天煤矿)。


今天,总有一些人牵强附会地说什么武汉、青岛、天津、甚至重庆、太原是"老工业基地",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气地讲,跟辽宁中部的重工业基地相比,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么工业基地,顶多能称得上"手工业基地"!


这里还必须提及一个城市——大连。


大连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工业底子胜过川琦和广岛。刚建国时,大连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学工业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说了。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还要纠正一个历史上的错误。大家可能都还记得某位元帅在淮海战役之后讲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但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毫无疑问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层也很清楚东北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有"只要我们有了东北这块巩固的根据地,即使失去了现有的所有根据地,中国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这样的话。


东北人民不但肩负了解放中国的重任,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中也是前方战士流血,后方百姓拼命。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不是辽南地区稠密的铁路网,前方的物资如何能无误送到?比较一下此后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


可是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是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牺牲的是四川人,山东人,大生产的是上海人。


奇怪了,难道中国的几个王牌军不是由东北子弟兵编成的?难道数万火车皮的战略物资不是由辽中工业基地生产的?


这等明目张胆的歪曲是不是太无耻了呢!



三、


再谈谈建国后的建设时期:笔者从祖父那里认真地学习过"一五计划建设纲要",其中工业建设的中心意思其实只有八个字:“完善一个,铺开大网”。


最中心的一句话是“建设并完善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使之能够有效地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这里,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目的。


不幸的是,这个“目的”一直持续了五十年!!请各位注意,计划经济时东北产品的输出与八、九十年代的"广货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东北那叫"调配"。


所谓"调配"是无偿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话,年产量一直超过五千万吨,稳产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几万的大庆岂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全国机电产品的集中地--沈阳,每年无偿调配到关内的产品多达89%!


有人说,辽宁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我看,应该叫奶娘才对!


鞍钢大型厂很长一段时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工厂,可是诸位读者你们想一想,建国以后,在东北地区究竟建设了几公里的铁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沟海线也是辽宁省自筹资金建成的


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何来的中国六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


其实,又何止是产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辽宁承担了最重的任务。超30%的技术,管理骨干被抽调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厂整矿地搬迁.。


在河南、在陕西、在四川、在云南、在贵州、在甘肃、在湖北的工厂、矿山、军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厂整矿的沈阳人、大连人、鞍山人、抚顺人、本溪人... ...在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他们甚至隐姓埋名,死了都不为人知。


东北人民为国家作出了这样的贡献,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别的不说,"陈三两",想来大家都还记得吧?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无数贡献的人们,每人每月只有三两油吃!


难道是东北不产豆油吗?不是,东北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44-57%(1962-1977年),难道是全国人民都只吃三两油吗?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东北的6.67倍,可是它半两油都不产!


年轻的人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任何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东北的情况也不大好,但还可以勉强维持,因为有吉林和黑龙江两地的大粮仓。


但是上边连续的指令,调配口粮、饲料粮入关,目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 ...调走的那是什么?那是人命啊!


要不是东北的自然基础好,大自然赋予的粮食多的话,这等釜里抽粮的作法保不齐也会在东北发生人间惨剧。




四、


今天,那么多的人上网骂东北人的不是,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是靠那一口东北大米活下来的,为什么如此的忘恩负义?!


如果说八十年代之前,东北人民只是"小苦"的,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人民便是"独享"这份苦果了。


改革开放,国家在南海边画了几个圈搞窗口,搞实验田。当然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由上缴财政的大户来分担,这其中东北又是主力军。


八十年代初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每年的本级财政支出都是财政收入的三到六倍。如果说,此时的广东、福建等地经济实力弱,减免税收制度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不大的话,那么到了一1984年(请大家记住,1984年是中国经济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年头,这一年很多有利于南方各省的经济政策出台,东南部各省的发展势头正式形成),当时的情况是,南方,尤其是广东,已经初显活力。


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但是当时的决策层似乎很欣赏这样的即将发生的"马太效应",对东南部各省的优惠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对东北个省要求一视同仁,减轻负担的呼声充耳不闻.。


从这个时候起,东北真正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


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个事实,一直有人声称,并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为国家上缴了最多的税收,其实真正的第一是辽宁省。问题就在于上海是作为一个整体为国家交税的,而辽宁省内还分出去了几个所谓的计划单列单位:沈阳市、大连市、鞍钢、辽河油田...


最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国上缴税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个来自辽宁省:沈阳、鞍钢、大连、大庆油田。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过度了呢?!


这时候的东北已经显出发展后劲的不足,表现在: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留利过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当然,这些都是相对于全国而言,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缴任务,东北工业基础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工业领域升级换代的良机!


这难道是无意中形成的吗?错!上层搞经济的人心知肚明。举个例子,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每年上缴的利税是武钢的3.5倍、首钢的6.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万元,在冶金工业部十大钢厂中名列第七,仅比酒钢、水钢高一点点,连首钢的一个零头都不够。鞍钢计划处的人的话讲“连每天的流动资金的最低线都不够!”。


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那几年冶金工业部出的年鉴,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不公平!什么叫压榨!


九十年代初期,鞍钢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煤的钱都是全体职工捐来的,可是国家的上缴任务却未见丝毫的松动,同时的首钢确实利税全退,国家贷款多得挡不住,又是建大高炉又是买大铁矿,真是风光无限!


更多的例子发生在沈阳的铁西区,那段故事老沈阳人都知道了。


80年代的铁西


如果说粤、闽、浙、苏是第一批起飞的地区的话,京、沪、桂则是第二批了。那么,东北能否成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西部,重庆、四川、甘肃、新疆... ...东北又一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一次,也许就是致命的。


所有人都在骂东北:说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说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全,说民营企业欠发达,说政府的权力过大,说资源枯竭造成并发症,说东北人才外流严重,说东北人观念落后等等。


你们说的,都对都有道理,只是,并没有谁真正说到了点子上。东北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东三省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策红利。


也就是说,这三十余年来,在政策层面,东北一直遭到了无情的忽视,甚至是抛弃!这才是令全体东北人最为委屈又无奈的。


一带一路战略是好的,但与东北没有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可期待的,但与东北没有关系;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第四增长极,但同样与东北没有关系;



五、


其实听到黑东北这些话,我的心情很复杂,因为这几年我确实听过不少这样的说法,都说东北不好,说东北的人素质差,说东北没前途,东北人从事的行业低端。


这种委屈,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我可以骂自家人,别人不可以骂我”的护犊子心情,这里面是有很深的历史原因的。


怎么解释这个事情呢...这么说吧,曾经有一种说法,把全中国比喻成一个大家庭,而东北,被称为这个家庭中的长子,而中国的其他地区,就是东北的弟弟妹妹,所以常有人说“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


当初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大概认为这句话是夸东北的,但是事实上到了这几年,这个“长子”却成了家里,被人见人嫌的那个人,这是因为,这个原本前途无量的长子,当年因为家里穷,牺牲自己的前途出去打工养家,资助弟弟妹妹上学,而如今他年纪大了,长久的操劳让他浑身病痛,而且因为没有读过大学,还被弟弟妹妹嫌弃... ...


我并没有夸张,这是一段其他地方的人并不熟悉的历史,甚至连很多东北人自己也未必了解得很深。


事情还要从我爷爷那一辈人说起,我爷爷早先是上海工人,五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做了巨大的决定,带着奶奶一起去了东北,我奶奶那时正怀着我大伯,挺着肚子舟船劳顿到了北方。

 

从现在的眼光回头看,我爷爷几乎做了一个从各方面来看,都错误的决定,看看现在的上海,看看上海的房价,看看上海的985名额,我忍不住问我爷爷,当初是不是在上海犯了什么案子非要到东北去?爷爷叹了口气:你们年轻人不懂,你知道当时的东北有多重要吗?


黑吉辽有中国最好的工业底子,蒋介石为了让苏联把东北从嘴里吐出来,把外蒙古都给割掉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把最好的美械部队,最厉害的将领派往东北,就是为了抢这块地盘,如果东北不稀罕,谁会这么拼命?


建国那阵,一半的钢铁都产在东北。中国搞工业化、建设现代军队,离不开钢铁。五几年的时候,东北工业新增项目最多,一五计划156个项目,57个放在东北,东北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咱们工人阶级不去东北建设新中国,还能在哪里找到更好的去处?


爷爷把话说得热血沸腾,但其实我也晓得,当时太爷一家七口人,就挤在上海闸北不到20平的家里,而东北尽管寒风凛冽,在当时看来,却是天高地广大有可为,而且正是新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于是,几十万个和爷爷一样的技术工人,就这样携家带口来到东北,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迅速打下了新中国的工业底子。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建起了重工业、军工厂;在吉林建成了化工产业带,把辽宁打造成钢铁、煤炭、机械产业的核心;其中辽宁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中都名列前茅。


我家原先住的铁西区,是沈阳的工业核心地带,也是中国工业的标杆。全国看东北,东北看沈阳,沈阳看铁西。当时的铁西区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国贸CBD、陆家嘴金融区,老厉害了。


那时的东北,就像是新中国这个大家庭里,顶天立地的大哥一样,因为一直很穷,弟弟妹妹又还小,家里的担子都压在他身上,他拼命努力读书,就是希望能给全家更好的生活。


我爸就跟我说过,东北确实有过一段风光无限的时间,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是工人阶级的天堂,一点也不为过。


工人在国营工厂上班,其它的什么也不用愁,吃饭有工厂的食堂,买东西去公家的供销社,生病了去厂区下辖的医院,结婚了就给你分房子,子女去厂办的托儿所、中小学。

 

老爸还讲,当时工厂里有特定的水龙头,拧开就能出来盐汽水,不要钱,

拿着暖瓶去接,想打多少打多少。反过来看现在的自己,生不起病、买不起房、养不起娃,那个时代的东北简直是社会主义天堂般的存在。


而他们能有这么好的待遇,是因为他们确实是万里挑一的人才。我小时候看《东北一家人》,里面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牛大爷年青时考八级技工,拿气锤往手表上砸,表面玻璃碎了,表针照走不误,没错,那时候东北工人的精细活,就是这么厉害。而且,像这样的能人,比比皆是。

 

黑吉辽技术人才的密度,要远远高于内地。东北一个小工,就能把无缝钢管给你车成枪管,刚刚开放的时候,国企里的技术领导对民企老板讲,我们这里随便拎出来个老鼠,都比你们的猫要大,这是实话。

 

八十年代的时候,东北制造等同于高端产品。国营工厂里如果没有东北产的机床,就很难和高产高效企业挂上勾,东北生产的轴承是关内制造业的标配,就连结婚的时候,也得指定要大沈阳的红双喜高压锅,没这东西做聘礼,结婚就免谈。


东北被称作共和国长子,很多人觉得这是夸奖,但是其实你知道在传统社会中长子是什么?就是家里面干活最多、出力最多的那个劳苦功高的角色,当这个家需要有人去做奉献的时候,毫无疑问就要他顶上去。


到了60年代,中国受到核战争威胁,立即全面暂停东北线新建项目,压缩已有项目,同时开始大规模向内地三线,成套地转移工业体系,以便和世界霸权较量。


于是,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东北贡献出了政治最先进的干部,技术最优秀的工人,性能最好的设备,将近四成的产能,被抽调到内地。

 

鞍山钢铁手把手地带起来攀枝花钢铁基地,长春汽车在湖北援建东风二汽,

沈阳飞机工业的一帮人去了成都建立了成飞,也就是那个后来研制歼10、歼20的机构。


东北的工业成果在内地一个个开花,但代价是把家底掏空了,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条件。后来,国家搞开放,在中国其他省市搞产业迭代,但这就得融合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外汇也没有人才,怎么办呢?


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用东北的资源做筹码,上海宝山钢铁要引进技术生产高性能钢材,生产技术是日本提供的,但代价是大庆要向日本提供石油。

 

如果要按现在市场经济的算法,那么大庆应该是宝钢的大股东,而沈飞应当是成飞的母公司才是。


这就好像弟弟妹妹到了读书的年纪,为了让他们能有钱上学,本来学业优异的大哥,他只能主动牺牲自己的前途,大学都没念完就出去打工,用自己浑身的力气,养育后面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们。


在那一段时期,其实东北也曾有过能发展起来的大好机会。北边可以搞边贸,南面有韩国、东面有日本。但是东北是中国重工业的核心是解放军的兵工厂,涉足领域都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能轻易放开?于是东北选择了坚守,把改革的机会留给沿海、内地。

 

于是,东南沿海,背靠着国家政策优惠的大树,借着国际轻工业转移的东风,通过小商品制造、外贸,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转身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的领军人物。


其实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的工业化水平最高,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完全可以维护东北在全国的经济垄断地位,把内地当做廉价原材料的提供者和东北工业产品的消费市场。

 

如果这样,东北将稳稳的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今天东北的萧条,还有所谓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就都不复存在了。

 

但是东北在完成工业化之后,便不断向外输血,把最宝贵的资源和机会留给内地,推动内地进行工业建设、迭代升级,以至于今天,内地的工业水平远超东北,而东北反而成为落后的象征。


这就是共和国的长子的故事,在共和国的大家庭里,东北就是家里面的大哥。因为子女多,家里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大哥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早早的去上班挣钱养家。工作虽然很累,但是看到弟弟妹妹一天天长大,自己还是很开心。


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自己什么也舍不得买。弟弟妹妹最终都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大哥认为辛苦是值得的,可是弟弟妹妹事业有成了,却开始疏远大哥。


嫌他说话土,没钱没文化,吃饭吧唧嘴…………大哥年轻时为了弟弟妹妹拼命工作,弄得一身伤病,到头来却孤身一人。今天的东北,就是这个油腻的中年大哥。


也许全中国都觉得东北没有希望了,就连一些东北人自己也觉得,确实是没希望了。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些往事,如果你知道东北做出的这些牺牲,请你至少,不要嫌弃我们。给东北人一个重生的机会,东北就能给你再造一次辉煌!




六、


人们喜欢以成败论英雄。人总是愿意以为今日的成就,一定代表永恒的价值,今日的衰败,必然源于过去的罪过。而东北的问题,远不只是人性或是官僚体制的问题。


网上流行的所谓地域黑,大多是靠贬低别人找优越感的。这类人只不过是人品低下素质堪忧而已。但还有一些地域黑,是憋着坏的,有利可图的,处心积虑,讲究策略的。


我们常批评某些人喜欢“拍脑袋决策”,不思考,不调研,胡乱下结论。这网上许多人何尝不是在“拍脑袋黑东北”。


网络的发达,放大了东北民间的风气,让东北人心里不好受,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也许这对东北的未来是件好事。


所以东北老铁们大可不必愤怒、悲伤。发现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对于东北人与其说是一种黑,不如说是一种幸运。


如果一个地方存在一些问题,永远不被人指出来,那是多么的可怕。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指出来,即使有一颗寻求改变的心,也很难完成。


作为一个东北人,其实今天写这篇文章内心特别煎熬,其实深度君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错,一部分东北人是犯过,的确应该被谴责。我们东北人也并没觉得这群王八蛋好到哪去。但被谴责的对象应该是犯错者本人,并不应该针对整个地域。


如果你不嫌麻烦,可以指名道姓甚至挖他家祖坟去。那是你们个人的恩怨,但请别上升到地域黑。因为每一片土地上,都生养着不同的人,个人不能代表全部。


所以请那些,张嘴就开地图炮的人收声吧!


地域黑喷子!欠东北人一句道歉!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大沈阳  深度沈阳

                                                                      

沈阳热点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